[摘要]由广州省车联网产业联盟主办、深圳金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国家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中心、中国汽车纵横网支持的 “2019 第六届中国广东车联网大会”12月13日在广州黄浦区科学会议中心成功举行。
黎忠华:尊敬的吴主任、关总,各位专家、领导,大家上午好!我简单汇报一下我们作为深圳榕亨集团在智能车路协同的发展。
我的汇报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作为企业来说在智能车路协同发展的战略,以及在智能车路协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技术和方法,以及在后续的科研体系的技术路线的设计,以及我们在智能车路协同产业里面一些落地的应用和实践。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深圳榕亨实业集团。它是一家从事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智能车路协同领域,包括在前端的一个方案的实施、研发以及后面的项目落地实施坚实这一块,也做了一些探索和积累。今天的会议主题是关于智能车路协同,在智能车路协同发展来看,目前来说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安全问题,二是交通运输效率的问题,当然如何解决安全和效率,这两个问题也是车路协同这一块发展重点目标和趋势。在这领域,怎么样去突破车路协同关键技术和怎么样达到在这行业里面发展的技术制高点,也是我们企业和行业追求的目标。
作为企业来说,在该领域里面有制定自己战略。首先,面对现有的条件的情况下,车路协同智能网联环境怎么样建设基础的体系,同时在该体系完善之后,怎么样去实现我们目前来说非网联的车辆和当前网联车辆的混行状态的研发,再进入到网联辅助驾驶状态和网联自动驾驶状态这两种混行模式的研究。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怎么样去面对、解决,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之后才能找到相应的问题。主要面对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采用什么理论方法,解决什么科学问题,等待我们去突破的有哪些关键技术。
在理论方法方面,有三方面,一是怎么样解决人车耦合的问题,二是怎么样解决车车耦合,三是怎么样解决车路之间的耦合问题。在解决人和车耦合的这一块,我们通过研究,驾驶人员的感知机理,以及人机交互的特性,以及协同机制,通过这种方式去构建人车耦合机理与人机协同理论和方法。在车和车之间耦合的方法这一块,我们通过研究车辆运动的信息、交叉口消息、静态交通环境信息、换道事故数据,智能网联对车辆运动行为的影响的规避,通过这种方式来构建车和车耦合机理与协同安全的这种方法。
面对车和车混行的方式,通过研究混行交通流的成分,还有道路信息、分析车和车混行耦合演化,特质与运行可靠性演化的规律。面对车和路这一块,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混行条件下道路的资源动态分配、调配,以及交叉口时空资源与系统状态耦合的优化来研究车路耦合道路交通演化的规律。
我们研究这么多方法、领域,要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包括这六大板块,首先交通信息可信交互机制,这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昨天论坛上也有一些在场的专家领导聊了该问题,安全是至关重要。二是人车运动态势感知与演化的分析,首先要感知,同时要预测。有了感知和预测之后,才能进行全息交通状态的重构。有了重构,混合交通群体智能决策和协同控制才有了一个基础。通过前面的这些数据和积累之后,才能够大规模异构交通主体行为仿真环境,同时对这些仿真环境里面对人、车、路进行综合分析。有了仿真环境,还有一个综合的测试环境之后,才臬达到在虚实混合场景下面的测试和验证。
在这科学问题提出完之后也要面临四大关键技术的突破,首先是安全问题,还有态势识别技术问题,以及智能决策控制技术问题和交通重构的技术问题。有了前期的分析,包括企业和行业发展这一块,需要有清晰的基础路线的设计,当然是作为深圳榕亨集团来说,有依托于深圳市交通控制与仿真工程中心、广东省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中国交通运输部智能网联设施行业研发中心作为技术支撑。同时围绕交通管理与控制技术路线和智能网联发展的路线,当然智能网联观点关注是智能网联设施建设,包括感知、嚼舌、控制,以及未来5G智能网联路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怎么样提高5G智能网联路侧设施的覆盖率,这是将来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这基础建立的时候,当然我们前期更重要需要关注的有几个最重要的问题。一是智能网联道路分级标准建立,这是欧洲建立的标准。考虑到我们国内的特殊情况以及在车路智能协同以及网联环境建设目前的积累,以及在5G环境下面,我们国内在全世界的领先发展趋势下面,要考虑自己的标准。以及在这标准下面分级的原则和探讨、改进。同时可以在这基础上面,构建云、边、端技术推动路侧设施全面智能化的发展。同时利用多路的类型的传感器来实现我们对路口、路侧全息的智能感知,当然现在已经在使用的有很多技术,包括激光雷达技术,还有视频识别分析技术,以及毫米波,包括路口采用的多目标的雷达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同时5G的发展也为我们构建了非常好的边缘计算架构的基础我相信未来随着5G基站的布设后,环境的推动,在国内甚至国际的领先优势越来越强。目前5G的建设应该还是在逐步稳进推进,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对智能网联路侧设备场景化建设来说首先在哪里用,在特定的场景来建设,比如说高速公路,交叉口,还有路口智慧灯柱是最好试点的环境。同时,怎么样去推动5G的布点,包括路侧设施的布点,网络的设施是先驱的带动,有了网络之后,我们才有智能终端的安装和技术、建设,反过来,车载智能终端部署和安装数量增加之后,又能够反向推动5G网络包括车路协同网络的建设。
这是我们在技术路线考虑和研发体系设计的时候经历了七个城乡建设部的科技计划。接下来我也向大家简单汇报和介绍一下在前期智能车路协同以及在这块领域里面研发和建设最终的一些成果落地的建设应用情况,刚才其实关总简单提了一下,即我们在深圳市国际会展中心项目里面,在落地应用的项目,给大家做详细一点的汇报。
该项目在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里面做一些研究,刚好在今年10月份启动,同时落地在应用实施。该项目应用条件是在我们深圳市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国际会展中心应该算在全世界里面范围建设最大,级别最高的一个国际会展中心,该国际会展中心具有5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它的建筑面积定位应该算是国际一流,交通也应该要国际一流,但因为国际会展中心周边的建设原因,有一部分地铁接驳之后,目前投入使用上存在一个交通接驳的需求。目前来说,我们主要是在唐尾(音)地铁站到国际会展中心之间存在参展和策展交通主要的接驳需求,在这两个接驳点之间,为什么选择沙福路作为接驳路线,主要是这条路相对条件比较好,同时建设条件,包括建设难度以及周边的阻力相对少。但是也有缺点,因为道路只有双向四车道,怎么样最大化提升接驳运力,同时保证交通的需求该项目里面应用了目前来说在国内里面比较前沿的应用,包括我们公交车用道动态调整以及车路协同的技术。
车路协同在该道路有几个特点,一是智能网联,在沙福路已经形成11个路口和52台的公交智慧网联的环境,同时在路口已经实现了全息感知,包括路口对车辆的感知,通过视频、雷达。同时也实现了对路段和行人的感知,通过红外感知。包括实现了全流程的管控,因为最终所有的车路协同系统最后归集到一个大平台。
该项目也是国内首条全程车路协同智慧公交的技术应用。在该成果的应用目前来看,提升了三大方面的价值,一是畅通,二是安全,三是效率,效率从目前的运营效率来看,公交车由原来的40分钟时间缩短为现在的只需要15分钟的时间。这是路口车路协同的布设,包括道路、行人的感知,以及车载,对人和车、车和路之间交互体系的建设。这是在该项目里面实际应用的APP的截图,给大家看一下,实现了车和路之间的感知,包括车辆能够感知前方道路的事故,包括车辆能够感知当前交叉口信号灯的时间状态以及实现互动,比如说公交优先的控制,还有路段提醒的控制。前面路段交通管制的信息交互,以及前方事故发生的交互,还有人车耦合,还有安全提醒、超速提醒、疲劳驾驶提醒,还有提供反向的信息交互,我们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给车输入一个交互信息。同时也建立了一个云端的大平台,实现车路协同智能公交的运行管理,状态的监测以及状态的参考。
我的汇报简单到这里,给大家讲的是,沙福路的公交项目应该来说,在车路协同里面真正在涉及到人和车、车和路之间交互的车路协同技术领域里面做了初步的尝试,未来的路还有很多、长,包括5G技术应用来说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这里希望在座的同行大家积极参与去提升行业的应用,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本文系中国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链接:http://www.autochinazh.com谢谢。